
前面这个圆形房子是按照蒙古包和天坛的风格进行设计建造的。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
看我们这个古怪的建筑也是有圆有方的。内部结构上又采用了蒙古包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有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的功能。
这里处在是荷花马帮古道上,又有温泉和财神殿,这是佤族首领在此接待古往今来的贵宾使用,上设佤王宴用来招待部落首领、民族英雄、异族使节及尊贵佳宾的王府盛宴。一般要在召集部落首领,举行会议决定重大事宜、宣布战争、部落迁移、王位更迭、庆贺重大胜利、表彰英雄、接待异族使节和尊贵客人时才举行, "歌声不停酒不断"是"佤王宴"的一大特色。
微醉之后,舞动长发的佤族姑娘便手捧美酒,依次为宾客献上情歌:"远方的阿哥请您喝一杯,我俩隔千里,隔山隔水不隔心"、"喝酒喝到太阳出,喝酒喝到星星睡"、"白酒好似龙潭水,阿哥就是妹的心…"

佤族是腾冲最早的先民土人,经过历史的迁途,佤族现在主要生活在腾冲荷花的甘蔗寨和清水乡的三家村一代,我们后面山上有腾冲最大的古村落,当时也是佤族的聚集地。其中甘蔗寨是佤王居住的村子,又称佤王寨(甘蔗寨原名“干支寨”,佤族原住河顺乡,明初汉族入驻河顺,佤族南迁至荷花池,汉人再来,佤族再迁干支寨,后讹为甘蔗寨),早在明代就有记述,明代状元杨慎在谪贬保山充军后在永昌四川会馆的状元楼里写有名篇《宝井谣》中说到的“编茅遍野甘蔗寨,崩碛浮沙囊转河”诗句。当中的甘蔗寨就是我们荷花镇的甘蔗寨佤族自然村,当时是西南丝绸古道通往缅甸的一个重要驿站。
腾冲佤族还保留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佤族的清戏,属我国戏曲中的高腔戏种,是由青阳腔演变而来的,流传于湖北、安徽、山西等地。由于历史变迁,这种戏曲在内地早已消失,而唯独保留在腾冲甘蔗寨的佤族群众中,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佤族清戏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书.地理志》记载,云南古代“濮人”是佤族的先民,唐朝(南召)时期的望蛮及外喻部落是今天佤族的先民,如有望外喻……“望”和“佤”的声母、韵母相同,至今有的佤族还自称“望”或“卧”。佤族以牛为图腾,以岩画记录了狩猎、农耕、舞蹈等场景。寨门,佤族群众称之为“司歪水”;云南沧源佤族把溶洞叫“司岗里”;木鼓,佤语称为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分公鼓、母鼓两种;头人叫“拐永”等等。
我们周边除了佤族外,还有傣族和阿昌族居多。我们滇西南一带的傣族的先民号称“金齿”、“白衣”“百夷”;而阿昌族的先民是“寻传蛮”“裸形蛮”,也是景颇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