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的形成是漫长的地质演变的结果。8亿年前,我国南方发生了“晋宁运动”,使这片露出海面的扬子古陆普遍发生褶皱、变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以花岗岩为主的坚硬侵入岩,这就为建筑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基础。
大约在古生代时期(开始于距今5.7亿年,结束于距今2.3亿年),三峡地区主要为海洋环境。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约1.9亿年)的 “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转为陆地。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动力与太平洋壳自东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东皱褶带、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长江顺着山间低凹地带向东流去。
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长江河源水系,汇聚起四川盆地内巨大的水量,沿着古代长江流路向东流去。当它流经泥岩、页岩和砂岩出露较多的向斜地段时,由于岩性松软,便形成宽敞的河谷;流经以石灰岩为主的背斜山地时,因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江水顺着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两岸谷坡岩层失去支撑而崩塌,形成幽深险峻、峭壁临江的峡谷。经过漫长岁月的雕饰,天地间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奇峡——长江三峡。
关于三峡的起源和时代问题,目前还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先成河、顺向河、迭置河和袭夺河等四种假说。至于三峡形成的时代,有学者认为在侏罗纪或白垩纪,也有学者认为在第三纪以后。三峡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待后人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