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春秋、战国瓷器
商代(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在烧制白陶与印纹硬陶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处理,提高烧成温度和器物表面上釉技术,创烧出与陶器有别的原始青瓷。早期阶段的瓷器,生产制作手段原始,胎的吸水率比较高,釉层薄而不均,易剥落,人们把这种人类刚发明的、低级的瓷器称做“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盘”就是这一时期的产品。从目前的资料看,商周时期我国南北一些地方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原始瓷出土,而以南方江、浙一带较多,器物质量也高。
汉代瓷器
瓷器发展到战国晚期、西汉时基本成熟。“西汉青瓷鸟纹壶”,高38.5厘米,长颈、圆肩,肩刻连体多头鸟纹,肩两侧安乳钉纹和铺首含环耳,胎较粗,釉不太均匀,这一时期的瓷器还带有原始瓷器的遗风,到东汉中晚期时瓷器已完全成熟。
“东汉青瓷六系大罐”为重庆市东汉墓出土,高29.6厘米,直口、鼓腹平底,肩部饰六系,以及一个粗放的水波纹,釉色温润晶莹,器形质朴、庄重美观。此器的胎质、釉色和制作水平已达到东汉瓷器的标准器,是一件难得的珍品。青瓷是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